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26 June 2013

非常盜 Now you see me



“Come in close,
because the more you think you see, the easier it will be to fool you.”


這正是這套戲成功之處!


預告片已知道電影是講魔術和大盜,你就更加打醒十二分精神地看。你越專注,看到的就越少,因為你被引導去看魔術師想你看的地方。


其實故事非常簡單直接,看得太近,卻使你看不 清。再加上一點掩眼法的魔術,緊張的劇情,急促的節奏,劫富濟貧的大盜,令你看得樂極忘形。


但有時就是喜歡那看不透的感覺,享受魔術給你那一刻的驚喜。如果再看多一次,就會發現故事太多漏洞,欠缺深度。亦因此,我這篇影評不可以含劇透。


這電影,就如有些魔術,只可表演一次。



Wednesday, 19 June 2013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趙薇首次執導,有關錦鵬護航,王菲主唱,帥哥趙又廷及Super Junior韓庚, 如此陣容,再加上女版《那些年》的故事,70後的集體回憶,7億票房,毫無難度!

含劇透


老掉了牙的青春文藝片,打著‘青春永垂不朽’的旗號,故事從女孩子角度出發,作為女生,我當然看得很投入,十分有共鳴,卻不知道男觀眾會否喜歡,因為實在太女孩子了。結局更甚,兩個男孩同時間想跟女主角鄭微複合,面對選擇曾經愛得轟烈的陳孝正(趙又廷飾演),還是青梅竹馬的林靜(韓庚飾演),簡直是女孩夢寐以求的,好像高圓圓在《非常男女》中,不知道接受痴心情長的吳彥祖的求婚,還是跟浪漫刺激的古天樂一起。有一刻,我真的以為自己在看那些台劇還是韓劇的橋段呢!


雖然我不是導演趙薇70後那個年代的人,過的亦不是中國大陸的大學生涯,但看到戲內有很多90年代流行的點點滴滴,房間內貼滿了追捧的樂隊Suede,張曼玉阮玲玉的海報,李克勤的歌《紅日》,甚有心思,70後的觀眾一定引來很多同感。


明白電影主力要談‘青春’,重點一定是放在年輕時的大學校園及宿舍生活,但我總覺得也要著重‘終將逝去的青春’,後段女主角鄭微出來社會工作後,再邂逅陳孝正和林靜可以不用那麼倉促,可以放慢一點,比重多一點。雖然電影片長得很,但總要讓觀眾好好消化每一個人過去幾年的成長心路歷程,改變了什麼看法,因為這都影響著鄭微的最後的決定。


其實我覺得陳孝正跟鄭微的室友黎維娟很相似,整潔程度到有潔癖;同樣“習慣了貧賤,但沒有辦法讓我喜歡的女孩子忍受貧賤”;“俺就當我是負心人”的坦白;唯利是圖,實制到“連我的婚姻都是功利的,我是為了拿綠卡,或嫁給年長富有已有前妻兒女的男人,為分身家。唯一的分別是,黎維娟更清醒,沒有一厘米的差池,沒有後悔,而陳孝正卻要找回鄭微,來填補他現在欠缺的良知。因為和鄭微一起的時候,他是有良知的,要拿回那種感覺,使他自己良心好過一點,順遂為自我感覺良好而再度出現。


相對,林靜在道德品格上給自己很多的規範,他接受不到父親跟鄭微的母親偷情,可以因此一避就避開鄭微七年;對患有精神病的死纏‘女友’同情照顧又是七年,都可算是不離不棄。最後,很明顯鄭微愛的是他,而不是陳孝正,但一句“我們愛自己勝過愛愛情”,她就選擇離開林靜了。


錯過了最好的時光,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


Monday, 10 June 2013

弒夫告白

從來,把文學拍成電影都不易,更何妨是諾貝爾得獎作品。文字上交代到的,在畫面和對白表達又是另一會事,有些精彩的神髓總會失去。Therese Desqueyroux 更難處理,因為主角在書中的內心自述,在電影裡是沒有敘述的,是靠Audrey Tautou 沉默的演繹來表達。始終戲內不能有個旁白來讀出她的心聲,會拖垮整套戲,變成失敗之作。
要這樣演一點也不容易,但Audrey Tautou 已經盡了力,亦可以說是合格滿意。我其實很想一睹1962的版本,由Emmauella Riva 飾演,則在扮演中風病人的女主角,她演技精湛,應該會更有驚喜。
故事情節好像很難以至信和不合情理,但作者是根據當年真正弒夫案件來的靈感而寫的。一般人是很難理解Therese 那個年代經歷的壓力,但嘗試易地而處,想像被沉悶的規範壓抑到透不過氣,被推至絕境的盡頭,真的什麼事都有可能做出。
日子的常規每一秒都饞食她的思想,在討她厭。同時,她又無法擺脫她自己腦海裡的一些自由獨立的想法。要知道,控制自己腦袋內的主意從來都是徒然的,任由那些思維自由地發揮才可以得以平靜,但中間的過程卻一點都不平靜。
她其實到最後都無法為自己弒夫的行為解釋,已經被周遭的環境抑制得麻木的她,下手的時候都沒有什麼感覺,亦沒有想過後果是要在法庭上講大話脫罪,被丈夫軟禁隔離數年等等。順遂下手後,抑制的感覺得以釋懷,像是唯一宣洩的途徑。
結局不算是有結局,她得到自由,向巴黎出發,來一個新開始,未知是否快樂。作為今天的女性,我們就比較幸運,要好好享受自由的快樂,不要拿世俗的一套,來規範自己,自作自受!

Monday, 3 June 2013

尋找隱世巨聲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這紀錄片好評如潮,我身邊的朋友都讃口不絕,不約而同地豎起手指公地LIKE,使我不得不入場一看。好一個鼓舞人心的真人真故事,配著美麗的旋律,主角Rodriguez觸動人心的聲線,和有點無奈的歌詞,再加上南非的一些政治背景,拼成一個很有色彩的電影。




一個裝修工人從不知道他的音樂紅遍南非,歌詞對當地人當時面對的政治處境起了共鳴的作用,他的歌被當時的政府禁,越禁就越紅,他在南非的樂壇地位好比貓王。




Rodriguez的遭遇令我想起香港一位唱作人,the Pancakes。她在香港知名度不太高,認識她的人可能都是因為麥兜的電影插曲,但其實,她的唱片在西班牙可賣得不錯。但人就是這樣,對別人的故事就讚歎,自己本土亦發生著同樣的事情,就沒有大興趣去了解。




很多人覺得Rodriguez的生活態度很特別。他繼續以裝修工人的工作為生,在南非演唱會賺到的錢,他全都送給家人和朋友。其實,我覺得這並不難明白。試想像有一天,你中了六合彩,你第二天都會繼續如常上班,好像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起碼我會是這樣,加上,如果我是Rodriguez的年齡,我都會選擇維持原狀,不想改變太多。




對於現今的音樂人,Rodriguez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無論你多麼才華洋溢,覺得自己如何懷才不遇,生活還需要過,一邊做裝修工人糊口,一邊做音樂並無互相抵觸。可能要很長的時間,才有人懂得賞識你的才華。Rodriguez到現在的年紀都沒有放棄,年輕人的那團火更不應該息滅!



Thursday, 23 May 2013

騙地謊言~麥迪文



Matt Damon飾演天然氣公司職員,到小鎮說服居民賣土地給公司作開採用途,原本以為可以幫居民致富,但遇到環保人士及反對居民的奮力抵抗。在發現公司的內部計劃後,知道自己像傻瓜般被公司玩弄,信念亦開始動搖。




個人感覺,這戲順遂是滿足Matt Damon的情意結,那種美國人喜歡將自己代入某類型角色的情意結。而角色就是起初想法很天真,相信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情,接著就一百八十度改變,放棄一切,棄暗投明,甚至想要扭轉局面,誓要做拯救大家的英雄。




我就是最怕看這種電影,太自我中心了。一開場已經按捺不住,要安排上司稱讚他帥,還要不止一次,過份刻意就一點都不討好,甚至令人反感。主角滿意為自己出類拔萃,家鄉只他一人不讀農業有關的科目,自覺能言善辯,說服力強,所以公司委以重任。其實公司貪他愚蠢,容易配合公司做一場大龍鳳的計劃。
自大和愚蠢都不是大問題,懶惰才是。不明白為何主角連基本的資料準備都沒有,其實一定會有人問及開採時造成的環境破壞,他應該對這些指定問題有模範答案,再加上一大堆數據和證據來支持,向他的顧客解釋他們的憂慮。(儘管那些數據可能是假的)




最能滿足Matt Damon的一幕,應該是在投票前,他向小鎮居民道出真相,拆穿公司的真面目,失去工作,充滿英雄感地瀟灑離場,把爛攤子交給同事處理。(以下含劇透)其實戲中真相只不過是環保人士也是公司派人扮的,而環保人士展出的環境破壞證據是錯地方的,並不是主角自己主動在Google找到什麼環破壞的資料,然後才改變初衷,決定背棄公司,做環保鬥士。主角是不滿公司用的策略,騙了小鎮居民和他自己。


如果覺得Matt Damon靚仔,不妨入場。

Wednesday, 22 May 2013

中國合伙人



看完《中國合伙人》,百感交集,令人思考良多。陳可辛導演擅長利用集體回憶,內容同時接觸到很多不同的範疇,總有些使觀眾有共鳴,就算背景是中國大陸的故事,香港人也不會看不明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

以下含劇透


有如印度片《Three
Idiots
》,電影骨幹是三個大學同學的友誼,適逢中國改革經濟開放的時代,滿腔熱情抱著美國夢,加上中國人勤力的本性,有著改變世界的理念。不同的遭遇,孟曉駿在美國被歧視的辛酸;王陽被美籍女友拋棄的悲痛;成東青申請美國簽證屢次失敗的經歷,使他們對夢想有重新的定義。孟本來是要公司上市,要美國人瞧得起;王愛情路上迷惘,工作只是為了兩位摯友;成就要做到令孟妒忌的事情,戲中三位主角尋尋覓覓,最終他們亦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夢想。成發現他最大的夢想,其實就是完成孟的 夢想,把公司上市,讓美國人還他崇拜的好友,孟的一份尊重;王了解到,平淡的一口飯,才是最幸福浪漫;反而孟的夢想有點模糊,使成都猜不透,但當孟看到大學裡生物實驗室以他的名字命名後,面上的那份吐氣揚眉的喜悅,應該是他的夢想吧。


不知道這戲其實是大美國主義還是大中國主義,一邊大談著美國夢,又道出美國人刻薄中國人,看不起華人,另一邊廂又表現出中國人的劣根性,明明崇美心態盡顯,但大使館被炸,就自己人打自己人。同時,在官司談判前,聲稱要‘攻陷美國’,又在談判中,炫耀中國人努力讀書背字典的絕技,用錢來擺平官司,更立刻把公司上市來獲得尊重和重視,活像李小龍向著洋人講,我們中國人可不是好欺負的。


配樂十分成功,歌詞貼切,又不會過份煽情。歌曲選擇的種類,剛好令不同年代的觀眾各有共鳴,中港觀眾各有認識的歌曲,是這部電影成功的要素之一。另外,三位主角同時在看周潤發的《英雄本色》,孟在美國打拼時看,王失戀後跟成一起看,那時成也快被學校開除。雖然只是幾個畫面,但感受深刻,已經盡在不言中。


三位演員無懈可擊,演技一流,誰也沒有搶誰的戲,各自演得非常出色,又有默契,使三人友誼很有火花!


一仗功成萬骨枯,試問有多少人能夢想成真?戲內說,有夢想就已經令人幸福。是有著夢想,追求的過程,夢想不一定是要達到的。不謀而合,跟美國的獨立宣言內,pursuit of happiness中那個pursuit有異曲同工的意思。我在寫電影《奪命無聲》時,有詳細談及美國人自己美國夢碎的例子,可在以下連結看到  http://blog.yahoo.com/moviefan/articles/898256

Monday, 13 May 2013

Trance 催眠潛凶



當我閱讀電影簡介時,立刻聯想起The Thomas
Crown Affair
,心裡暗道,又一套關於盜竊名畫的精彩電影,完美的偷盜計劃,找出保安的漏洞,盜賊的團體精神,一定刺激如Ocean’s
Eleven
及其續集。不過,原來是一個沒有好收場的愛情故事,衍生的仇恨和報復,令人痛苦痛心。


整套電影劇情緊湊,沒有一刻讓你的腦袋喘息。一開場Simon(由James McAvoy飾演)自述他的故事。戲內不斷有著不同角色的旁白,回憶,幻想等等的畫面,使你不知道那一個版本才是真實。你滿意為他是受害者,但他卻原來是最起初的欺凌者;相反,欺凌著別人的突然變得無辜,成為被牽連的受害者。原先好像是局外人的,卻其實是整件事的操控者,引導著各人走向結局。直到最後,由Rosario
Dawson
演的Elizabeth
Lamb
道出真相,她都不是用第一身講述,好像事不關己,以第三者身份說出一個愛情故事如何變質,感覺全套戲都是在旁白。




另外,這戲實在有過多訊息要觀眾接收。戲中的催眠師不斷灌輸催眠的知識及解釋人的潛意識等等;同時,主角又交代各幅名畫的背景和美術知識,攝影剪接的節奏又非常急促,再加上不同版本的旁白和回憶,和一些主角幻想出來的驚嚇恐怖場面,難以分辨真偽,在100分鐘內實在是資料氾濫,有點兒疲勞轟炸。


導演Danny Boyle在電影裡的確有很多精闢的見解,但全都是獨立的訊息,他未能把它們串起來,令它們有關連,好好在電影裡一一表達出來。題材是好的,但失敗了。




至於James McAvoy的表現,我覺得是達標的,當然希望他能做的更好,因為越看越覺得飾演FranckVincent
Cassel
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