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Friday 26 April 2013

明天記得愛上我



十分喜歡《一頁台北》的我,滿懷希望地看《明天記得愛上我》,導演陳駿霖今次可令我頗失望。


我失望是因為選角不合適,見到男女主角都很努力去演,但就是演不出角色的神髓,不入戲,任賢齊倒還可以,飾演的是已婚中年男人出櫃的無奈,原諒他初次演同志角色比較難演,加上我心裡一直用吳鎮宇在《美好2012》中的《我的路》飾演離婚變性人的演技來比較,前者的內心戲當然被比下去。但范萱就連簡單如妻子,在職媽媽,女兒,同事的身份全都演不好,大部分時間都沒有表情和反應,沒有性格,活不出角色來,不知道在演什麼,影響對手的戲,拖垮了整套電影。我知道她有很多粉絲,並覺得她演得很好,但我實在很難同意,她真的不太適合演這個角色。


已婚男主角(任賢齊飾演)中年出櫃的故事實在不錯,中間夾集著他不定性的妹妹 Mandy夏予喬飾演)閃婚但又卻步的故事,兩段感情交叉地交代,編排得很好,情感掙扎也描寫得恰到好處。最後前者離婚,來個大解脫,大家還是一家人;後者已經懷孕,繼續結婚,共同克服恐懼。因為就算像前者事前想得很清楚,隨著日子歲月,想法都會改變,並不能遵從以前的承諾,而世事往往就如Mandy懷孕,來得突如其來,毫無準備,亦未能好好想清楚。


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演員都演的很出色。石頭和夏予喬這一對越看越登對;柯宇綸簡直是精彩,他的角色是正正式式得到快樂的,找到自己生活上的平衡,沒有他的點綴,電影會十分失色。另有一個角色,我覺得是多餘的,就是暗戀范萱的男上司,奇奇怪怪的,可有可無。


導演陳駿透露拍攝這部電影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剛失戀,而拍電影可以讓他忘卻失戀之苦。希望如電影金句一樣,世界上最好的事,往往都是從最壞的事中產生出來,妳若要得到快樂,最先要做的事,就是找到了自己生活上的平衡。
國際版海報



Wednesday 24 April 2013

逆光飛翔 Touch of the Light



又另一套勵志的電影,雖然明明知道劇情例牌,主題比較老土,但都入場一看,因為我蠻喜歡台灣電影,總是充滿中熱血熱情,很有澎湃的衝勁,對情緒低落的我起了鼓舞的作用。加上我十分熱愛舞蹈,今次有許芳宜這位傑出的舞蹈家的演出,實在不能錯過!


‘我一直照著別人的方向飛,這一次我想要用我的方式飛翔。’是否因為這樣,電影的名字叫《逆光飛翔》嗎?那別人的方向就是光,自己的方式就是相反,要逆光,但其實,迎著光是刺眼到什麼都看不見的,逆光才是可行的。戲名有點不太理解,可能是我自己愚昧罷了。


拍攝手法亦比較特別,在光的拿捏上,其實是否想如王家衛般玩弄光的折射,還是想模仿視障的人看到的景象,我真的有點搞不清楚。


內容金句都有點怪怪,‘如果對喜歡的事情沒法放棄,就要更努力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存在。’,還有‘難道沒有站上舞台,別人就看不見我的好’,為何總是執著要別人看見自己?那個‘看見’不只是對失明的男主角黃裕翔重要,女主角都頗介意的,好像戲內兩人的理想和夢想都是要別人看見自己,去參加比賽和試鏡只是一個途徑,彈琴跳舞也是途徑去被看見,強烈地想被看見和自己的存在遠超越了對藝術的追求。我一直在想,別人看見了又如何?


大部分人都覺得裕翔看不見,生活不便,很可憐。而媽媽的關心和照顧很感動。老師對他的特別眷顧很有心。我反而覺得,只有健全的人才會懷著這般的同情心。我最欣賞室友閃亮,又名朱自清,他從來沒有理會裕翔是看不見的,視裕翔如一般人,一點歧視都沒有,他才是最高境界!因為裕翔最不想因為自己的看不見而麻煩到別人。


最後要鼓勵大家去‘黑暗中對話’,用心感受一下我們身邊的事物,就會更珍惜我們經常忽略的。這是一個十分成功的社會企業,絕對要支持。


有些事情你自己不去試,你就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多少。



Monday 22 April 2013

銹與骨 Rust and Bone



我發覺到我最近多看了法國的戲,法國電影跟美國荷里活電影大不同,前者較反映真實,貼近生活,情節鋪排平淡踏實;後者則情感相對較氾濫,多誇張戲劇性,故事多有著大美國主義。
早陣子心情低落,沒時間寫blog,但我沒有停下來不看電影,因為要看回早前電影節時錯過了的戲,潛意識地選擇了具有鼓勵性的電影,希望能扭轉情緒,《銹與骨》就是其中之一。幸好戲名在香港是用法文直譯叫Rust and Bone,而不是用《烈火重生》,要不然我又會因抗拒戲名而錯失欣賞好電影了。


《銹與骨》其實並不浪漫,不像《一代宗師》般‘在最好的時候遇上對方’,是在大家最倒楣,落魄的時候才真正了解認識。日子沒有好轉,生活只有更難過,挫折繼續來臨,感動的是他們互相支持,並沒有荷里活片中,情侶故意製造刻骨銘心的浪漫來令觀眾感動,那份支持十分實際,只不過一起游泳,一起面對創傷後的生活和需要,陪伴出席黑市格鬥比賽,最緊張關頭打到血灑地,牙飛脫,都是走下車,站在遠距離默默支持,沒有煽情場面。那份支持就是存在,存在在身邊。中間雖然分開了一段時間,最後大團圓結局當然開心,更開心的是,他們不只是可以共患難。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沒有什麼大不了,就只是存在著,繼續活著。像女主角平靜地回到意外發生的現場,從前工作的地方,探望奪去她雙腿的殺人鯨,隔著玻璃用從前的指揮手勢跟殺人鯨交流,沒有一絲怨恨。那一刻,她真的是切切實實的從傷痛站起來。

Marion Cotillard 今次跟 La
Vie en Rose很不同。三十七歲的她素顏上陣,不失丰采,依然漂亮,含蓄的美!不靠華麗的化妝,以她的氣質,法國女人的魅力,證明美並不一定要年輕,不一定要化妝,不一定是一些可捉摸的東西。MC粉絲必定要捧場!




從來都不知道指揮殺人鯨可以如此美麗!有如翩翩起舞!只有Marion Cotillard 才做到這效果。

Wednesday 3 April 2013

愛 Amour



這戲是導演Michael Haneke 的個人經驗,類似的事曾發生在他家庭裡。故事講述太太中風後,丈夫擔當caretaker的角色。每看他的戲,看完後心情總是重重的,不太舒服, ,等等都給我同樣感覺。相對之下,已經不太嚴重,可能是因為愛吧!




電影表現的其實不只是愛,是最偉大的愛情。生命是充滿著痛苦,而能夠脫離痛苦是一個大解脫。當上帝不替你終止你的痛苦,你就要自己面對處理。但對一個中了風,半身癱瘓的 病人來說,想自己了結自己都成問題。病帶來的是痛,苦就是看著你的caretaker因照顧你而承受壓力,而你又無能為力。最偉大的愛情是caretaker犧牲自己,親手了結病人的生命,使她脫離痛苦,亦為自己斬斷苦楚,如此行為,需要很深厚的愛才能實行,正是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安樂死暫時是不合法的,除了一些國家譬如荷蘭。其實,在什麼時候死亡是我們人生最後一個選擇,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不是由我們決定,如果連死亡都不能選擇,都甚為諷刺。


十年前我已經想過,安樂死可以像器官捐贈卡,在你清醒的時候寫下同意書,願意捐贈那一個器官,身體到了怎樣的狀況就選擇安樂死。當然,很多人會反對安樂死,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只是我的空想罷了。


有人覺得《愛》節奏慢,比較悶,我倒覺得欣賞著法國的生活步伐,配上優美的古典音樂,印象派的油畫等等是另一番享受。有一點一定要提一提,女主角Emmanuelle
Riva
演中風病人簡直是如假包換,為何只有提名,未能奪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