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18 December 2012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故事編



這是一個聲稱可以令你信奉上帝的故事。看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後的我滿腦子都是問號,不明白這個故事如何能令我重拾信仰, 可能我是’lack of
faith’
的一群。


Pi 對宗教的通融很大,心中能夠容納印度教,回教,基督教,三種教派的教誨都會跟足,但同時,這種人的內心可能非常缺乏安全感,強烈需要宗教信仰的慰籍,這是我起初的想法。常言道:’Religion is for the weak’,不過,當中的’weak’ ,當然不是指身體上的,尤其是Pi能在船難後淘汰其他生還者,獨自在大海中生存227日,他無疑是一個強者!所以,他並不是缺乏安全感,他是要依靠宗教信仰來協助他走出船難的陰影,作出動物版本的船難故事,使他能自圓其說,繼續往後的生活,逃避法律責任和心靈的責備。


連自己邪惡的一面都不能承受,要作故事把那個殺人的自己投射在老虎Richard Parker的身上,最後在獲救前將之放逐到森林,好像與自己無關,一身罪名洗得一干二淨!無需告解,無需懺悔,又可以繼續信奉多種宗教,容許自己生活下去。


上帝造他,包含著有好的他和壞的他。他不能接受壞的自己,還要怪罪於廚子,說是廚子的兇殘把他那殺人的一面誘發出來。自己殺了人,厚顏地把責任推給被殺的那個人,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他需要多種宗教來支持自己的歪理。


其實,船難後,生還者弱肉強食,人食人,其實一點都不意外。過去很多災難發生後,生還者都是以殺死弱者,食弱者屍體來生存。無線電視劇集《天與地》都是以在雪山上迷路後人吃人做題材。三位生還的主角皆以不同的方式生活下去:陳豪飾演的宋以朗接受了自己連人都可以食,再做任何壞事都沒有比這更甚,毫無道德底線地作惡;林保怡演的劉俊雄從此是素食者,選擇行善贖罪,為工人服務打拼;黃德斌飾演的鄭振軒因為失憶,是最容易從新過新生活的一個,態度還可以理直氣壯。


相比之下,Pi的處理方式像一個自製失憶,看來是最窩囊的方法。故事與其叫’Life of Pi’,不如叫’Lie of Pi’


***


Pi: So 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


Writer: The one with the tiger. That’s the better story.


Pi: Thank you. And so it goes with God.


為何揀選動物版本就是跟隨上帝?鴕鳥政策,拒絕面對真相跟上帝有何關連呢?扭曲宗教信仰的道理來協助自己逃避船難中殺人後要面對的法律後果和心靈內疚,上帝是否無辜被牽連呢?


難道揀選人食人的版本就是’lack
of faith’
?勇敢面對現實又有何不對?接受現實發生的事並不代表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奇蹟,沒有否定動物版本發生的機會。選擇真相的同時,並不是認為所有事情都如人食人一般羞惡。


無論是動物版本還是人食人版本,都是為了生存下去。沒有哪個比較有faith or goes with God.


***


Pi: Faith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Writer:But no room for doubt?


Pi: Oh plenty, on every floor. Doubt is useful, it keeps faith a living
thing. After all, you cannot know the strength of your faith until it is
tested.


不得不同意,未經試煉,實在不知道自己的faith有幾強。我也只是在紙上談兵,但希望我的’doubt’是有用的。



Sunday, 9 December 2012

搜索





由網上小說《請你原諒我》改編,電影海報和預告都很清楚說出這是一個關於網絡欺凌的故事,然後蝴蝶效應,令身邊的人和事都起了變化,形成一個又一個重疊著的關係鏈,一切都來得巧合,但最後,一爆發就連鎖反應,影響到所有的人,無一倖免,沒有誰都逃得過,結局好像都沒有人快樂。走出電影院的一刻,心裡有不舒服的感覺。


早陣子結婚人情風波在社交網站被瘋傳,收到後雖然沒有讚好或给意見或分享等等行動,但總有在茶餘飯後當朋友提起時應對過兩句,反思自己每天都可能參與著這類型的網絡暴力行為,把被欺凌者再推多一把,實在是作了孽而不自知。


其實,類同的故事很多,都是說一支筆可以殺死人,人言可畏等等。但整部電影同時亦針對很多方面問題,譬如:傳媒霸權和私隱權的問題。連有腦有錢如上市集團主席都不能捍衛自己的私隱,是多麼的無奈。最後都只能用同樣的手段方式,利過傳媒霸道的影響力,來挽救已遭受到的損失及藉此進行報復。慨嘆這個社會有太多已經變形的道理,要我們盲目接受,甚至要反擊時,都要跟從同樣扭曲的手段來對付。


買房子又是另一個問題,電影裡幾次提到,沒房子就如沒家的流浪貓,十分可憐。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冷漠;夫妻,僱傭之間的信任;生活上照顧的愛和同情弱者的愛;逃避和面對死亡等等的問題。
這可是一部反映現實的電影!
×××


但其實使我入場的是高圓圓和趙又廷這對相隔五年的姊弟戀!一個中國北京長大的女生,一個台灣出生,加拿大長大的男生,沒有年齡和兩地文化的隔閡,甜蜜地高調走在一起。導演陳凱歌在戲開拍之前就已經說過,不管誰演這個角色,只要認真對待,準保最後愛上。


在戲中,他們倆一起的片段,演得十分自然浪漫,非常有默契,感覺到他們打從心裡認真演戲,同時享受著跟彼此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全場只有一個擁抱,沒有接吻,沒有激情,但就是感受到那份愛的濃厚,就是知道他們靜靜地愛上了對方。對比起趙又廷之前跟Angelababy拍的《第一次》,今次可是真的戀愛了!


趙又廷大方承認「廷圓戀」:「圓圓是一個很好的女人,我很珍惜她,也請大家盡量保護她,不要傷害她。」


男人公開說出這話,我就知道,那個女人是幸福的!希望他們彼此珍惜對方。







Tuesday, 4 December 2012

奪命無聲 畢比特, Brad Pitt Killing Them Softly

畢比特的粉絲等候已久,繼《生命樹》和《魔球》後,終於有畢比特的電影!從翻譯戲名字面看來,大家會想像是一套子彈滿場飛的動作片。再看清楚故事簡介,就會覺得是黑幫仇殺片。電影背景其實是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當電視整天都播著奧巴馬的演講,由畢比特飾演的殺手Jackie Cogan 就幫黑幫清理門戶,靜靜地進行他的血腥暴力。以下是他完事後跟黑幫代表司機Driver 收費時的對白,我認為是全片的主旨精髓:(未看電影但又打算看的,就不要讀下去。因為知道了結果才再看電影的感覺,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





Barack Obama (on TV):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Driver: You hear that line?
Line’s for you.


Jackie Cogan (played by Brad Pitt):
Don’t make me laugh. One people. It’s a myth created by Thomas Jefferson.


Driver: Oh, so now you’re
going to have a go at Jefferson, huh?


Jackie Cogan: My friend, Thomas
Jefferson is an American saint because he wrote the words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words he clearly didn’t believe since he allowed his own children to
live in slavery. He’s a rich wine snob who’s sick of paying taxes to the Brits.
So, yeah, he writes some lovely words and aroused the rabble and they went and
died for those words while he sat back and drank his wine and f*cked his salve
girl. This guy wants to tell me we’re living in a community? Don’t make me
laugh. I’m living in America, and in America you’re on your own. America’s not
a country. It’s a business. Now f*cking pay me.





面對經濟蕭條,經濟轉差,連黑幫的生意都大受影響,身為黑幫僱用的殺手Jackie Cogan 都被逼打折收費。因為正如Brad Pitt所講,美國不是一個國家,是一盤生意,最後的大贏家始終是黑幫大老闆,根本不用自己出面,由司機做代言,永遠在幕後。這些黑幫幕後主謀好比現實世界2008年華爾街那些大鱷,就算經濟倒下來,他們都能穩袋花紅,全身而退。諷刺的是,電影中很多段落,一邊奪命無聲地殺人如麻,一邊又以奧巴馬‘重申美國夢’的演說做背景,奧巴馬的魅力加上那有說服力的演講,威力比Thomas Jefferson寫的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更激勵人心。





試問有多少人被如此美麗的言語煽動,奮不顧身地為這‘美國夢’而犧牲?記得中學時讀過的諾貝爾得獎作家John Steinbeck’Of Mice and
Men’
,講述1930年經濟大蕭條時,追求美國夢碎的兩個主角的可憐下場,及比較現代版Arthur Miller 1949寫的’Death of a
Salesman’
的悲慘結局,總令人覺得‘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只可惜生命是一聲抱歉’,百般無奈。





又有多少人能‘重申美國夢’?《奪命無聲》令我記起另一套美國電影《尋找快樂的故事》,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這是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由Will Smith主演,主角Christopher
Gardner
於八十年代生意失敗,破產一無所有,妻子離異,他和兒子流落街頭。故事講述他同一時間參加為期六個月,沒有收入的股票經紀訓練,跟十九人爭奪一個工作崗位,他說:


Christopher Gardner: It was right
then that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omas Jefferson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part about our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I remember thinking how did he know to put the pursuit part in
there? That maybe happiness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only pursue and maybe we
can actually never have it no matter what. How did he know that?



不過,這故事是美國夢的成功例子,因為Christopher Gardner脫穎而出,成為股票經紀。八十年代經濟起飛,機會還是有的,那個“尋找快樂”不止於“尋找”,還是可以“得到”快樂。今天2012年,美國夢還存在嗎?在畢比特的《奪命無聲》可以找到答案。
沒有帥哥畢比特的海報,但很有性格!


Tuesday, 27 November 2012

Daniel Craig 丹尼爾•克雷格-《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由《智破皇家賭場》到《智破天凶城》,觀眾們已經習慣了只有178cm,金頭髮的Daniel Craig做鐵金剛。當年2006年《智破皇家賭場》,一些極端的鐵金剛迷在網上發起杯葛這個不像原著的鐵金剛演的戲,儘管如此,《智破皇家賭場》及《量子殺機》分別是最多和第三多人看的鐵金剛電影。我並不是不喜歡Daniel Craig,但也對這個演員沒太大信心。當年我可真是年少無知,不懂欣賞Daniel Craig的魅力。他其實無疑是第二個把鐵金剛演得非常好的演員!(對不起,最好的,永遠是Sean Connery!)Daniel Craig將在我們腦海裡根深蒂固的那個完美無瑕鐵金剛連根拔起,從新將一個有血有肉,人性化的英國特工放入電影內,他成功為角色注入大量的情感,甚有深 度,是一個非常棒的演員!


以前的鐵金剛風流倜儻,到處留情。Daniel Craig卻是痴心情長,就算愛人Vesper Lynd 出賣自己,他都喜歡她,捨命去救她。自Vesper在《智破皇家賭場》死後,Daniel Craig帶著憂鬱的眼神,實在十分迷人。在《量子殺機》裡,將愛的力量轉化為報仇的動力。觀眾們已經厭倦了一個沒有包袱,經常用美男計上床套取機密後就逃之 夭夭的浪子特工,相反,背負著情傷和仇恨,加上Daniel Craig憂傷的面孔,很有味道,選角正確。


《智破天凶城》 更進一步反傳統,揶揄鐵金剛年紀大,體力開始難以應付特工的工作,更嘲笑鐵金剛停留在從前的日子,老套過時,是時候退下來。從前的鐵金剛就像Peter Pan的不老傳說,像有不死身,艱難任務盡在掌握之中,現在如此神話不再,今次Daniel Craig在電影裡樣子看上去比之前老,但不失風采,演出鐵金剛接受受傷後體能槍法大不如前的內心感覺。甚至現今科技都不再花巧,哪些會爆炸的原子筆已經被視為過氣的武器。人要接受自己已經脫節,在今天的社會裡再重新找回定位,處理好自己的心理素質,談何容易?


於過往一定不可缺少的床上戲,今次改為一幕我很喜歡的,由Eve MoneypennyNaomie
Harris
飾演)在酒店用cut-throat razor替鐵金剛刮鬍子的一段,當鐵金剛想解開她的衣扣時,Eve Moneypenny 要刮最考功夫最危險的喉嚨位置,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這一幕實在是比起任何床上戲性感精彩, 刀片在喉嚨上乾淨地閃過,帶著點危險和誘惑,又為將來他們緊密合作打下信任的基礎,再加上之前,Eve Moneypenny差一點一槍射死他,他生命都曾交予她,對對方信任。那一刻簡直是美麗!Cut-throat razor自《智破天凶城》上映後,銷量急升!用cut-throat razor的人是很傳統舊式的,就如鐵金剛,意味著舊有的有時候會是最好的方法,但他同時仍能與時並進,Eve Moneypenny 都說雖然他是‘old dog’,但仍可學到‘new tricks’。刮鬍子後,Daniel Craig脫胎換骨,多一對手幫忙,就立刻變回帥哥。




我覺得現今有很多傳統的事物,再重做傳統都沒有突破,又未能超越,所以趨向變得比較現實,就來一個 反傳統,把真實的一面呈現。卡通片《史力加》,Shrek,就是打破俊俏王子美麗公主的好例子,受歡迎程度不用我多說。不過,Shrek終究是卡通片,真人演繹是更困難的一回事,對Daniel Craig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不負眾望,如鐵金剛一樣,達到水準,甚至超越觀眾的期望。如此一個有才華的好演員,不得不進場支持!



Saturday, 17 November 2012

寒戰 Cold war






入戲院前,有人跟我講,《寒戰》可比美《無間道》。一出場,我覺得還是差一大截呢!重蹈覆轍的我已經不止一次被人抬高了期望,令自己看完電影後有點兒失望。又或者這樣比較,其實並不公平,兩部電影根本性質不同。

《寒戰》不只是傳統警匪動作片,是跟聰明的匪徒猜謎鬥智。郭富城飾演的警務處副處長劉傑輝屬管理階層,學歷高,西裝骨骨,談吐斯文,利用現有的制度及程序,智慧地借用其他政府部門的力量使匪徒現身,將損兵折將的程度減到最低來破案。跟‘紅褲仔’出身,由梁家輝飾演,同是副處長的李文斌剛好成大對比,李SIR屬行動 Operations,身經百戰,但由於自己的兒子是人質之一,激動地動用最大警力全副武裝應對。 全片講求手段心理戰,智慧至上,感情方面輕描淡寫,點到即止,沒有非要觀眾落淚的一幕。




相反,《無間道》是臥底故事做主題,將主角們的心理情緒放大,要尋回自己真正的身份,和上司的關係情感描述濃厚,觀眾看後心情沉重。電影裡有黑社會色彩,蠻有九十年代港產警匪片的感覺。還有梁朝偉和劉德華,黃生加曾志偉如此陣容,實在很難有電影可以超越。




不過,無論如何,《寒戰》都是必看的電影。全場節奏緊湊,沒有一下停過讓你喘息,不斷要運用你的智慧,緊貼劇情。故事非常現代合時,反映現實。社會透明度越來越高,犯人對警隊了如指掌,警察在明,犯人在暗,要執法破案變得難上加難!加上社會傳媒輿論壓力,市民早已認為警隊是一種服務大過於執法,經常覺得警權過大。而政府制度和程序上又多掣肘,及現時警隊內部有比較強硬鷹派人物如李文斌,又越來越多年輕新進的人物如劉傑輝,兩派做事決策方式不同,容易內訌,難以團結,這的確是現今警察要面對正視的問題。究竟今天的警隊是否比較適合由戲中的劉傑輝這種管理層來帶領?管理階層是否做數做得好就可以?




我最喜歡《寒戰》用上好幾個位來諷刺香港發生過的事及現下的問題。一開場醉駕
男士被衝鋒車截停,發酒癲,不停講英文,又聲清自己某親戚是大法官,映射人物呼之欲出。另外,現在傳媒霸權氾濫,記者問題尖銳如陷阱,要諷刺記者是十分危險的,但由劉德華把諷刺的話禮貌地說出來,總不會太難入耳。在醫院的一幕,每個警察都不斷說”Sorry
Sir”
,令人想起前任警務處處長的ICAC 經常高調請人回辦公室問話,但跟現實一樣,最後都是找不到足夠的證據,告不入,虎頭蛇尾。




結局出人意表,我個人覺得有點牽強。電影中更留下多處伏筆,為拍續集鋪路,看看能否再拍如《機動部隊》一的警察故事。

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2

我的插班老師 Monsieur Lazhar





入圍本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插班老師》Monsieur Lazhar是一個發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故事。講述一個阿爾及利亞人Bachir
Lazhar
受到政治逼害,逃亡到蒙特利爾。經營餐廳的他扮作擁有十九年教學經驗的加拿大新移民,到學校應徵做代課老師。碰巧有老師剛自殺而有空缺,Mr Lazhar就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做老師的諸多掣肘,左右為難,實在‘唔易做’!怪獸家長諸多要求,看不起阿爾及利亞來的Mr Lazhar,要求只教導課本指引,不要教授人生道理!學生們需要有人關懷和注意,有時可能只不過需要一句問候,一個擁抱,但家長們長時間工作,未能給予關心和問候。老師們其實都留意到,但不是每一個都會像Mr Lazhar主動幫忙,諷刺大部分老師都忙於面對現時教育制度帶來的限制,應付家長的訴求和投訴。為求明節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不只是一個春風化雨的故事,因為之前一個蠻受歡迎的老師自殺,她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就離別,令在世的人疑惑不解,有學生更怪自己,覺得老師自殺跟自己有關而十分懊悔。學校對老師自殺的事件避而不談,只按程序請心理學家來學校幾星期,輔導學生們,就此當事情已經了結,學生們根本未能釋懷。Mr Lazhar大膽地將死亡這個忌諱放入課室,讓學生們說出他們所想的,發洩心中的情緒。


最欣賞的是,電影本來是輕鬆的老師與學生小品,但又同時細膩地談論到嚴肅的生死問題。死亡從來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小朋友面前更是避免提及,自殺死亡更甚!自殺是孤獨的,沒有遺言,不辭而別。而死去的人就是死去了,往往痛苦都是活著的人來承受。電影將一個負面的自殺死亡,由小朋友和成人的不同角度和反應,正面地教導留在世上的人如何放下離別的悲傷,從新開始,繼續好好活下去。小朋友可能反應比較激動反叛,大吵大鬧;成人的反應則比較含蓄,死者遺物前沉思無言,但異曲同工,兩者都能在思念死者的同時,繼續自己的人生。


故事最後講述Mr Lazhar被移民局審批為難民,學校不能聘用,十分無奈,成熟的學生再一次要經歷離別。一班可愛小演員把自己的角色演的非常真實精彩,就只是看那懂事的小女生,成熟得來又不會過分老氣橫秋,已經值回票價。喜歡溫馨小品的你,《我的插班老師》絕對是不能錯過的外語片!
要加添一點顏色,令學生們都開懷一點,所以魚是彩色的!





Monday, 5 November 2012

徵婚啟事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令人想起葛優的《非誠勿擾》,不過,這套戲是《非誠勿擾》的前身,劉若英的《徵婚啟事》。





電影改編自一位台灣女作家1989年的小說,女作家本人於三份報紙刊登徵婚啟事後,根據部分應徵者及徵婚經過而寫成的。電影則找來富有氣質的劉若英做女主角--一位條件不差的眼科醫生,感情挫敗後,覺得自己不能一個人,年紀又差不多,想生活來一點轉變,毅然辭掉工作,用登報紙徵婚帶來一連串與應徵者見面洽談的動,作為一個令自己忘掉過去,重新出發的儀式。





應徵者搞笑百出,有兒子帶著來相親的老人家,有跟一班同學一起來的十七歲的學生,有推銷員,有不想結婚,只想上床的,有直言不諱喜歡護士服,SM的,有扯皮條的,有坐過牢的,有由媽媽帶來的自閉男生,有瞎子,有裝瘸的,有同性戀的女生等等。總之就告訴你,相親是一件使你身心疲累的活動。





更可笑的是,想結婚是因為要忘記上一段感情,想結婚是因為一個人寂寞孤獨,想結婚是因為生理時鐘在催促,想結婚是因為做醫生的生活苦悶。我真的不明白,不是應該先忘記過去,學懂一個人生活,才考慮新感情和結婚嗎?如果連孤單寂寞,千篇一律的工作生活都不能忍耐,結婚其實也解決不到原有的問題,生孩子更是沒有幫助。





最諷刺的是來相親的瞎子是劉若英的病人,一聽她的聲音就認出她了。瞎子破她一直使用假名登報相親,隱瞞自己職業,結婚誠意令人懷疑。




 
電影經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間中式咖啡廳拍,這就是主角約見應徵者相親的地方。我已厭倦了西式的咖啡廳,不知道香港有沒有這樣優美的地方?品茶比喝咖啡來的健康啊!



非誠勿擾》裡說,婚姻就是將錯就錯。可能因為我是一個剩女,經常掛著劉若英戲中的口吻:
找不到對象,沒有人要我。,未能明白婚姻的個中道理。《徵婚啟事》教我們的,就是選擇你所能承擔的,就往前走!”。雖然正如劉若英所講,可是承擔的很痛苦啊!,但是,有痛苦,有衝突,才能夠超脫啊!。電影結局是一個新開始,happy ending!有時候,happy ending不一定是跟男主角在一起,然後如童話故事一樣,live happily ever after。一個人充滿希望地從新開始,何嘗不是happy ending呢?



令我想起我最喜愛的電影《愛情收錯風》‘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電影結尾的一段話:





And may be a happy ending doesn’t include
a guy, maybe… it’s you, on your own, picking up the pieces and starting over,
freeing yourself up for something better in the future. Maybe the happy ending
is… just… moving on. Or maybe the happy ending is this, knowing after all the
unreturned phone calls, broken-hearts, through the blunders and misread
signals, through all the pain and embarrassment, you never gave up hope.



單身,剩女,趕著結婚的,感情受傷的,所有女孩子都應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