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31 March 2014

Jeune & Jolie 我要...17歲!Young and Beautiful

Blog友誠意介紹她喜歡的法國導演Francois Ozon(下稱Mr. O),所以我們就一起入戲院捧場了。果然沒有令我失望,Mr. O劇本寫得好,女主角Marine Vatch演得好。

Mr. O選取的題材很特別,講述未成年少女Isabella自願援交的遭遇和心情,因為嫖客馬上瘋死掉了,警察最終查到她頭上。敏感題材但不是要標奇立異,故意引人注意討論。故事其實非常寫實,感情亦交代得很平和,不誇張,平淡地帶出不同人對‘性’和‘援交’的見解。

Marine Vatch23歲的法國模特兒,樣子和身材都十分適合做電影的女主角,散發著那九十後的魅力,Mr. O真是選角一流。Marine Vatch沒有太多演戲的經驗,但今次表現絕對不錯,將來一定前途無可限量!

尤其欣賞Mr. O拿捏Isabella和母親之間的關係,母親Sylvie知道女兒賣淫的強烈反應,及Isabella對知情母親出軌的冷靜沉默,形成大對比。再到最後,來一幕已死嫖客的妻子跟Isabella的會面。我很佩服嫖客妻子的坦白,羨慕Isabella有膽量收錢提供性服務,承認自己年輕時也有幻想過,導演好像暗暗諷刺着Isabella母親在女兒面前的虛偽和雙重標準的道德觀念,不及已死嫖客的妻子跟Isabella的真誠對話。她們還一起再到訪事發的酒店房間,一起睡在床上,冷靜地暢談已故的那人,那氣氛,有如親人,祖母跟孫女一樣,特別但又不古怪,我真的不知道怎樣形容,好像死者得以安息,未亡人疑團得到答案,Isabella的心亦得到解脫。

導演把故事寫得圓滿!

Saturday, 29 March 2014

12 Years a Slave 被奪走的12年




看得很不舒服,除了是因為勞役黑奴和虐待他們的殘酷場面外,電影同時展示出黑奴不識時務的愚昧,使觀眾對他們的同情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被骨肉分離而不斷痛哭的女黑奴Eliza,令女主人Mistress Ford生厭,最後被賣掉到其他未必太好的主人手上。男主角Solomon其實有事先勸諭她,珍惜現有男主人Ford的寬容,盡快接受新生活,但她屢勸不改,令人覺得她的結局是咎由自取。

感覺跟看導演Quentin Tarantino Django《黑殺令》很不同。《黑殺令》是英雄式的正面故事,Django自強自救,還營救妻子,浪漫豪氣,使人覺得黑奴努力進取,不畏強權,爭取自由。而《被奪走的12年》卻是真人真事,現實始終是無奈的多,男主角大部分時候,都是被動地看著事情發生,沒有什麼可以做到,或幫忙其他黑奴,只能咀咒白人,有天要為此負責任和受到懲罰。

所以,最令我佩服的是Mistress Shaw。作為那個年代的一個女黑奴,能夠攀登到如此地位,還有能力關照年輕的女黑奴Patsy,教她如何自保和提升地位的手段。不過,安逸的日子不知道有多長,如果男主人Shaw與世長辭,Mistress Shaw的下場可能跟Eliza一樣,被賣掉到黑奴市場。但是,我相信,聰明的人,適應力強,在那裡都有辦法生存,識時務者俊傑。

最欣賞電影裡的對白,是Solomon在船上跟另外幾個被捉為黑奴的人對話:

Robert: I say we fight.
Solomon Northup: The crew is fairly small. If it were well planned, I believe they could be strong armed.
Clemens: Three can't stand against a whole crew. The rest here are niggers, born and bred slaves. Niggers ain't got the stomach for a fight, not a damn one.
Robert: All I know, we get where we travelling we'll wish we'd died trying.
Clemens: Survival is not about certain death, it is about keeping your head down.
Solomon Northup: Days ago I was with my family, in my home. Now you tell me all is lost. "Tell no one who I really am" if I want to survive. 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幾句說話交代出三個人不同的想法,又提及黑奴不會反抗的奴性,以及何為”survive””live””Live””survive” 多了一份精神和尊嚴。

Sunday, 16 March 2014

Saving Mr Banks 大夢想家

大病一場,連綿不斷的咳嗽使我連戲院都不敢入,怕傳播細菌,咳嗽聲打擾其他觀眾。現在還在康復中的我,只可以寫一兩套二月份看過的電影。

成功的故事往往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寫成,感情才豐富澎湃,結局才蕩氣迴腸。另一成功原因,就是讀者觀眾能代入,感同身受。《大夢想家》正正命中以上兩點。 英文戲名是Saving Mr Banks

Mr Banks 是何許人?

我在英國的時候,第一套看的百老匯音樂劇就是Mary PoppinsMary Poppins是一個帶著魔法傘子的神奇女保姆,從天而降,飛到Mr Banks家裡照顧調皮的小孩。Mary Poppins的作者是P.L Travers,她的故事中的Mr Banks其實就是她的爸爸Travers Goff,經常鼓勵她要有夢想,但在現實生活中,他有酗酒問題,經常沉醉於幻想,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人。

《大夢想家》講述的是另一位爸爸,迪士尼先生答應了女兒們,要把她們喜歡的Mary Poppins拍出迪士尼動畫電影。整部電影就是描述迪士尼先生如何千方百計,百般忍讓,向P.L. Travers買版權和討論拍成電影的細節。中間夾雜著英美的文化差異,搞笑非常。

感動場面亦不乏:P.L Travers Mary Poppins的情意結,聯繫著她跟爸爸的感情。雖然非常需要版權費,但要賣自己的作品有如賣掉自己的親生子女。迪士尼先生也曾身無分文,掙扎過賣掉米奇老鼠的版權,所以能易地而處,明白乃切膚之痛。迪士尼先生也放棄代入Mr Banks的角色,不強加鬍子給他,因為Travers Goff是為了女兒剃鬍子的,保留P.L Travers她心目中爸爸的形象。

就算覺得故事不吸引,又一迪士尼合家歡之作,也可好好欣賞Emma Thompson的演技,性格刻薄但不失可愛,演出活生生的一個充滿感情但內斂的英國舊式人。